網頁

2011年10月30日 星期日

教育心理學ch3 人格、性別、社會、及道德發展


教育心理學ch3 人格、性別、社會、及道德發展
人格的發展:Erik Erikson艾力克遜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Erikson強調兒童所處的社會環境之重要性(境教),其重點在於健康的自我概念發展,而個體在發展上遇到危機並解決危機時,才能再向前邁進一步,但多數的人無法完全地解決危機,終其一生也許仍在羞怯懷疑中努力。
    其心理社會化發展階段(八大階段),每個階段有一項心理衝突的主題,主要是個體必須適應他所處的社會環境所致。
一、信任與不信任:出生到一歲,最重要的人是母親或主要的撫養者,嬰兒必需培養出對這個世界的信任感。
二、自主行動與羞怯懷疑:一到三歲,重要的是父母應鼓勵幼兒嘗試,及提供給幼兒獨立的機會。過度保護會導致與外界接觸時,產生懷疑與不確定感。
三、自動自發與退縮內疚:三到六歲,兒童開始培養出自主意識,此時他們必須
探索他們是什麼人,這時通當是認同父親的結果,試
著跟父母親一樣。
四、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六到十二歲,兒童就讀國小的年紀,此時對兒童來說,
獲得別人認定自己的身份與認同感是為重要的。能不
能成功的解決此階段的必理衝突,大部份決定於學校
與教師如何回應他們所做的努力。
五、自我認同與角色混淆:青少年時期,強烈的自我意識與模糊的自我概念之間
的衝突。一方面有尋求認同感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如
此做時涉及的困難。
六、友愛親密與孤獨疏離:反應大多數成年人與別人建立起親密關係,成功發展
者能理解愛是無私的。(相對於孤立)
七、生產創造與頹廢遲滯:個體必須負起的責任。(社會、工作、扶養後代)
八、圓滿無憾與悲觀絕望:一方面指面臨死亡的不可避免性,另一方面察覺生命
有其意義。
心得:
Erikson的論點是階段式的,但其實經過自己的思考後發現,在某些心理衝突的方面,可能終生都存在著,例如:尋求自主的需求與維持依賴的惰性之間的衝突,在嬰兒期後還會繼續存在,至少我目前是如此。至於信任別人的需求與不信任的傾向,對於我來說,我也覺得會一輩子存在。
另外在四、氣質的部份,我覺得自己是難養型的嬰兒,且完全被說中是很容易被激怒,(這也是自己的父母親說過的),但幸好自己的父母親用全然的愛與無比的耐心,讓我走到了現在,也可以經由教育的過程,讓自己懂得反思,思考自己的行為,並予以改進。

現場研究(田野調查法)(Field Study)


現場研究(田野調查法)(Field Study)       
    田野調查來自於「文化人類學」、「考古學」的基本研究方法論,泛指所有實際參與現場的調查研究工作,都可以稱為「現場研究」或「田野調查」。
l   田野調查的方式分為
1、          完全參與:
2、       觀察者身份參與:
3、       完全觀察者身份:
4、       隱匿身份的觀察者:
l   質化田野調查的典範
1、          自然論                     4、個案研究與延伸個案法
2、       俗民方法論、             5、制定民族誌
3、       參與式行動研究          6、紮根理論
l   執行質化田野調查
1、          現場預備
2、       質化訪談
3、       焦點團體
4、       觀察紀錄
l   田野調查的優缺點:
1、          瞭解的深度
2、       精確性
3、       主觀性
4、       一般性
二、論文閱讀心得:
論文題目:台北火車站周邊印尼移工的消費空間與文化地景研究
閱讀心得:
    此位研究者使用了田野調查中,觀察者身份的方式,質化訪談與觀察紀錄的方式進行研究,在閱讀過研究者的論文後,了解研究者使用田野調查的意涵,因為量化的問卷研究,易使了解的深度偏於浮泛,且不易深入了解印尼人真實的想法,但通篇文章下來,就有如經由研究者的眼睛,去觀察此主題,由研究者的主觀意識,去描述情況,最後,經由研究者的文筆,了解印尼跨國工作的人們,與菲律賓人個性、生活方式與待遇之不同。田野調查是需要花研究者很多時間與思考脈落去完成一份論文的方法,且重要的是,如何在開始研究時,就思考清楚研究方向與脈落。

2011年10月29日 星期六

平靜就是幸福

陽光徐徐的灑落
金黃的斑斕讓家中的塑膠褪色地板活靈活現了起來
小鳥的吱啾…讓大家感染到牠們的喜悅!
星期日的早晨,在安全的窩,在安適的家中,在自己心靈的安定下,
享受媽咪的愛心早餐、愛心自製茉莉花茶,與自己心中滿滿的幸福感與飽足感
動工了!我的作業…還有兩項沒完成那~~~~呵~待我努力在今天完成了!喝!

2011年10月23日 星期日

比較教育法研習後感


                  比較教育法研習後感    

    比較教育研究法,究竟是一種方法論,還是研究的工具?這是這次研討會下來,讓我最困惑的一點,比較教育法中,讓人動心的層面是為何而戰?為何而比較?這也是洪雯柔老師一開始問我們的一句話。為什麼要比較?比較的目的是什麼?其實,唸了研究所一直到現在,讓我感受最深刻的事,就是腦袋不斷的在動,不斷的在運轉,不斷的在思考,研究,是訓練自己不斷思考的一把鑰匙,帶著我們想得更周全、更深入、更多元。他山之石可攻錯,了解了別的國家、別的文化與自己的不同,並以此借鏡,從各國各方面多面向的了解,更可以反思自身,予以啟發。又或許是比較是否相同,或是相異,而相同點為何是相同的?是因為這樣的方式對大家都是優勢嗎?

    「化熟悉為陌生」making familiar strange, 「化陌生為熟悉」making strange familiar這是比較教育的理想圭臬,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觀意識,有些甚至是潛在的,所以如何客觀,並跳脫自身的框架以進行比較,且比較的意義為何,啟發為何?教授舉了一個很有趣的例子:就我國的教育而言,都是以美國為依歸,然而,就一般的觀念而言,先進國家才值得我們學習嗎?非洲國家值得學習嗎?而我們學習美國的學制是好的嗎?明明場域不同,為什麼要學習美國的教育方式?例如:建構式數學在臺灣提倡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學會思考,也能學會分析與理解,而不只是接受填鴉式的教育,我們的教育部是好意,但往下施行到實際教學現場卻衍生了很多的弊病,與教學上的困難。這也是比較教育研究所關注的部份。

    比較,必需對各國狀況有所了解,才能就分析資訊與data做比較研究與分析。教授並說明了看別的國家時,應打破文化框架,才能深入並客觀的了解自身與他人的異同。比較教育的研究目的其實是為了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但最終是為了世界的改善而努力。然而比較教育也有其限制,以大結構大脈落為前提下,比較教育通常是跨文化、跨國的,用以挑戰你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如果是同一國之內的,通常只能稱作區域研究。

    另外,在比較教育方法的應用上,教授提及要避免「金髮小女孩效應」,「這湯太燙,這湯剛剛好,這湯太冷」因為不是每一個主題,都要分出高下優劣,且因關注的主題往往是跨國的,所以應更加謹慎的入境而隨俗的眼光來看待,心態更不是批評,應是客觀而敏銳的。

    從之前的批判論述分析CDA,到上禮拜六的比較教育,感謝陳麗華教授給予我們機會,參與這樣多元的研習,使我們眼界大開,且讓我明白比較教育的方法,不如我開始時,想得這麼狹隘,比較教育是一種對照,使現況可以更好,且促進反思的一種方式。

    

教育心理學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老師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老師


印象深刻,可能的原因很多種,但當老師在教育心理學課程中提起這句話時,我腦中馬上閃過了我的實習輔導老師的身影。她是啟蒙我走向教師這途,並樂在其中的推手,並且導正了我很多不正確的習慣與態度。一個好的開始,使得我在教職的這條路上,走得動力十足,呵!也可以說趣味橫生吧!她就給予了我一個好的開始,一系列有條理的準則,與一個真真實實的好榜樣。

「學校教的,實際教學上都用不到!」這好像是我們畢業一年後,同學會上同學們瞎扯啖的感想。記得剛從大學畢業時,就要進入實際教學現場擔任一年的實老師,大家想著是要讓自己這一年輕鬆一點,還是辛苦一點學多一些東西時,我已經決定既然要走教職這一途了,當然要學多一些東西才是。所以我就進入了教學的戰國時代。

還記得第一次與老師見面時,她頂著一頭褐色的捲髮,很有氣勢的身高,眼神有光的看著我,並告訴我:「別緊張,好好學,一步一步來,但我的個性很直,有什麼說什麼,別被我嚇到了!希望你能好好的學到些東西。」之後,一個懶散的大學畢業生進入職場,面對了教學現場,才驚覺了自己是多麼的不足,看著自己實習輔導老師的教學,看到了如果班級經營良好,並徹底施行,對於自己與孩子說明的原則說到做到,等上了軌道,是很好的良性循環。當然,我也曾讓老師失望過,因為自己的懶散,有些老師交待的事情都延遲完成,使得接下的事情也跟著延遲,但老師還是耐住了性子,苦口婆心的告訴我該如何做事,才能按步就班的完成目標。

在跟著實習輔導老師的過程中,我看到了身為一位老師的使命感與熱情,也看到了老師班級經營方法運用的良性循環對一個班級的學生在心靈安適上、在學習發展上與同學人際互動上產生的重要潛在的影響。現在的我教學第七年,時間過得好快,我仍記得老師當時給予我的禮物與潛在的影響,真的很感老師的用心與照顧,往後,我也想給予我的學生同樣的感受,給予他們空氣新鮮並流通的環境。謝謝您,老師。

2011年10月21日 星期五

亮亮亮

今天的天氣正好~亮
今天的心情正好~亮亮亮~^^

2011年10月19日 星期三

教育心理學02


教育心理學02                                
第二章 認知、學習及語言技巧的發展
    在認識了三個主要認知發展理論並進行比較之後,就現於教學現場的自身而言,較為認同Vygotsky的理論,認為認知發展是漸進式的,就如同書中畫的斜坡一般,而比較感覺不出是階段性的,因為明顯的感覺到,尤其是男女生於國小階段的差異性更為明顯,男孩子顯然的較女孩子晚熟,(洪蘭的浮萍男孩中提過)認知發展的過程是漸進的,改變非顯而易見,且很認同認知發展是對環境訊息內化所產生的結果。學生們會因對身旁的人感興趣,而從身旁的人進行模仿與學習。
    至於在語言技巧的發展上,目前認教的學校有普通部與雙語部,而雙語部的教學方式,也曾一度讓家長與教師們產生質疑,但事實証明,學生在一二年級時,是真的很辛苦,但到了三四年級之後,明顯的感覺出來,他們的英語程度已跟上國外小孩順口的程度,這是令人驚奇的部份,我想這也是因為學校的教學方式是以學生的第一母語為基礎,在沒有減少國語文教學的情況下(與普通部的國語文程度要求相同),進行雙語環境的營造,使得孩子順利學習第二語言的能力,但也同時使孩子的求學過程壓力增加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