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1年10月19日 星期三

一點點感觸關於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和平近況

        無法選擇你的出生,無法改變你的國籍,但可以藉由方法改變你的態度,
昨天都會區的課程,陳麗華老師請了一位以色列的教授 Ruth Bar-Sinai來為我們演講,雖然全程都是用英文演說,但我很努力的試著去了解她想表達的意思,拚命的找我認識的關鍵字。可以藉由上研究上的課程了解平時不會深入關注的課題,是件很幸福的事情。
       
         對於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人而言,衝突是他們每天呼吸到的,真切的生活,他們無法逃避,只能選擇如何去面對這樣的環境,這樣子的人民們,如果不是很有想法的去改變現況,那其他的人民們是如何過生活的呢?在Ruth教授的課程中,同學們是來自於不同的兩條平行線,他們在老師的課程中成為了朋友,但,對他們而言,回到了現實的生活中,他們的朋友就面臨了很大的衝擊與挑戰。他們無法在國內平心靜氣的陳述這件事情,只能在抽離的情況下,拋開身世背景包袱,才能面對自己,將自己剖析,療傷~我想我們很幸福,雖然,台灣的政治立場也十分不明確,但,至少我們有安全的環境讓我們能安身立命。

2011年10月16日 星期日

都會區課程與教學議題研究讀書筆記與心得


都會區課程與教學議題研究讀書筆記與心得                100.10.13
主題:和平教育概念與議題                            

   「和平」是個人心中的理想,還是普羅大眾的希冀?和平教育之核心價值如合作、非暴力、寬容、平權與現今推行的品德教育與人格形成教育息息相關。站在教育現場第一線的教師,應該帶給學生的是一個如何的環境?應該營造怎麼樣的氛微?可以藉由什麼樣的和平教育課程給予孩子主學習、副學習與輔學習?這是我們的功課與思考的課題。

在過去,教師扮演著啟蒙者的角色,傳授知識並引導學生朝向真理,但在實際做法上,教師往往成為「正確」知識與「唯一」真理的決定者與宣揚者,而學生面對代表「正確」與「唯一」的權威時,學習的方式自然傾向於模仿、服從與追求所謂「正確」且常常是「唯一」的答案。這一段摘自「建構一個和平教育的文化」,過去,「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教師的話語就是聖旨。

而今日的社會,因為多元的刺激,加上父母社經地位的提高,教師們常常接受很多的質疑,但也催促著現場的教師們不斷的進步與成長,以前的教學是以教定學,但現今的教育應是以學定教,教師們身處在教育的這塊環境中,難免會受既有的教條影響,例如:僅求符合標準答案,而從不挑戰權威的學生則受到獎賞、班際比賽時,班班彼此為敵,考試時,人人彼此為敵;贏則尖叫跳躍,輸則抱頭痛哭。但教師若可以運用一些教學方式,例如以學習能力較快的同學教導學習能力較低落的同學,或者贏的班級教授輸的班級一些方式與訓練方式,我想合作學習的方法,應是學生在團體中應習得的基本能力,且終身受用無窮。

今天在站導護時,遇到一位就讀五年級雙胞胎的家長,與她聊天時,她提到她的孩子在私校的求學過程中,究竟要不要要求她的孩子社會、自然科的成績,也擔心她的孩子因壓力太大而長不高,並抱怨與另一半的教養理念不同之困擾,在私校的學習環境中,雖給予很多的資源與多元學習,但卻也同時給予在學中的孩子很多的壓力,成績掛帥,是家長們的篤定,因為台灣文化中的「成績要好」,決定了人生中的很多層面,於是,家長們求好心切的心情,與心疼孩子睡不飽,不開心的心情不斷的拔河。

仔細思考,未來的世界,我們應給予孩子們的是什麼樣的能力?是考得好的能力,還是活得好的能力?我想這答案很清楚。「國際二十一世紀的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之中,學會共生相處(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是新世紀教育的四大主軸之一。學會共生相處,正是和平教育的重要內涵。然而和平教育,什麼叫做和平教育?教師擁有正確的觀念,給予學生活化的教學,培養學生主動、合作與解決問題與情緒管理的能力,TEAM together everyone achieve more~

華德福教育演講後感


華德福教育演講後感      
主講人:臺中教育大學 陳啟明教授
                新竹教育大學 成虹飛教授
 


       「教室裡一定要有什麼?」這是成虹飛教授開門見山第一句詢問同學們的話,聽著不同年紀、不同工作背景的同學們直覺所回答出來的答案,果真人有百百種,我認為什麼重要,就會覺得教室裡一定要有什麼?不同的教師,因理念不同,而擁有不同的教室氣氛。
                                                                  華德福的理念
在華德福教育中充滿著大量的歌聲,提倡自然和天然的環境,使孩子的成長更豐富和貼近人性,且認為教育是一個可以滋養生命的地方。
                                                          華德福的起源
二十世紀初,許多對教育現況產生懷疑,並對教育有理想的人,開始懷疑傳統的教育方式是否能夠解決當時的文化困境及因應社會遽變,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位斯徒加特 (Stuggart 德國工業城)的企業家邀請哲學家兼科學家的斯泰納(rudolfSteiner)協助建立一所學校,並約聘一群老師開始籌備課程。這所學校原是那位企業家為華德福(Waldorf)工廠員工子弟所建立的學校,因此稱之為『華德福學校』,後來成為全世界六百多所華德福學校 (Waldorf School)之母。
至於協助企業家建立華德福學校的魯道夫.斯泰納(rudolf Steiner)是奧地利人,生於1861年,卒於1925年。他以人類學、發展心理學及生理學為基礎,創立了『人智學』(Anthroposophy),主張以人為出發的教育,注重其全面發展,主張《教育為藝術》、《教育透過藝術》,幫助兒童、青少年『發現自我』以『完成自我』。
華德福教育學制與課程
華德福教育學強調個別落實及開展個性潛能,因此,1-12 年級學生並無留級措施,也不重視同儕之競爭。其課程設計理念是以身、心、靈平衡發展為宗旨,課程強調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及藝術課程。其中「優律思美」(Eurythmie)課程是1-12 年級所有學生必修課程。此課程乃是根據斯代納的和諧全人理念而發展出的藝術與律動。

心得感想
「教育」其實不只是給予付出,實為得到充滿的內心。
這是我在教學這一塊上的心得與感想。在華德福的教育中,教師是最重要的,全然專注觀察人類生命的本質,且真正了解人的本質時,這種光采必會散發在我們臉上,此時,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
華德福教育,其實也可以視為是個人心中教育的理想。就如教授一開始說的:我認為什麼重要,就會覺得教室裡一定要有什麼?教師可以說是教室裡的國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是以學定教,而不是以教定學,因材施教,實為古老的語彙,但卻是最為重要的一環,教師應擁有彈性的心智與教學模式,以對症下藥。
看似簡單的言論,卻是需要老師自己的體悟才有可能轉變自己的教學模式。一直以來,從我們當學生的時候,就是以教定學的過程,教師導向的教學模式,會造成一些班級中的孩子習得無助,與適應不良,從教學之初,是否就應了解教育是為了讓孩子能順利與開心的習得應學會的知識呢?
    華德福教育中,很強調要教師每天冥想,傾聽自己(並想學生的臉孔)這與孔子:「吾日三省吾身」是相關連的,身為一個班級的導師,對外不應與社會脫節,對內應時時反省自身。身教、言教、境教,這三者缺一不可,卻又都是教師本身可以掌握,並給予學生的精華。

    教育是國家建國之大業,教育是教學者付出理想的一塊福田,很慶幸自己能有機會了解多元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方式,並經由教學者自身的蘊釀、發酵,並在現有不可改變的體制下,給予孩子更溫暖的學習環境,更安全、更動態活潑的學習方式。共勉之。

2011年10月15日 星期六

教育研究法(論述研空)


    論述分析法 

一、論述分析法的意義
論述是由特定的社會體制所生產出來的語言陳述,而意識形態便是透過這種語言陳述來散播流傳,目的在於分析來自不同來源之談話與文本(texts)。
一般認為論述研究一部份源自社會建構論(social constructionism),其對我們可能視為理所當然的每件事都提出質疑:我們的認同、實踐、知識以及理解。其特色為:

(一)對於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知識與理解持批判立場。
(二)我們對於世界的知識同時受到特定的歷史與文化所影響。
(三)此一知識乃由不同的社會過程創造、維繫與創新。
(四)我們的知識與行動緊密相關,並且反身性地彼此影響

二、主要特色
(一)是一個跨學科領域的研究取徑,其理論預設及方法可以對媒體訊息的結構進行更加明顯化、系統化的瞭解作用。
(二)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不以「科學」、「客觀」的假面來自欺欺人,較強調自我反思,似乎也可以是讓社會研究成為批判的實踐(實務)的一條途徑。
(三)其焦點在於選擇以某種方式描述某件事時,特定的身份、實踐、知識或意義是如何因此產生。

三、步驟
1.詢問不同的問題   2.逐字稿(transcript)   3.懷疑態度      4.譯碼        5.分析敘述

三、論述分析法的優點
論述分析的分析範固不受限於「文本」本身,論述分析因此也就更有發揮的空間。
論述分析是一個跨學科領域的研究取徑,其理論預設及方法可以對媒體訊息的結構進行更加明顯化、系統化的瞭解作用。

四、論述分析法的缺點
論述分析的研究,礙於論述分析本身不是可以一步一步清楚交代步驟的食譜式 (recipe-type) 研究方法或技術,所以一般的經驗研究都未能在行文當中交代分析之過程,以致其主觀、憑直覺之詮釋分析,常引來公訐與責難。在研究之中缺乏方法論的說明,這似乎已成為論述分析常見之缺陷。

五、心得與省思:從後殖民觀點分析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中「全球關聯」內容
    在閱讀過論述分析相關的資料之後,這種研究方法看似一種從既有文本去反思與發想的研究法,似乎較沒有創新的精神,但卻是一種「反省」的好工具。從後殖民觀點分析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中「全球關聯」內容的閱讀中,我覺得論述分析的研究法是對我自己較容易發揮的一種工具。因為就既有的文本進行比較、分析、加以提問,並澄清,最後加以總結的方式,我想不論是寫論文還是人生中的議題,都是必需的。

教育研究法(調查研究)


               教育研究法(課程與教學取向)01                  

]主題:調查研究     
          
一、閱讀摘要:
研究是以合於系統的、客觀的科學程序,以及反省的、邏輯的哲學精神之探究活動,並藉以改進現況以求進步的歷程。

(一)意義:指研究者採用問卷訪問觀察的技術,對母群體或母群體所抽選出來的樣本,蒐集所需資料,從事探求有關社會學變項心理學變項上的現況或諸變項之間關係的一種研究法

(二)調查研究的種類:
1、問卷調查:將設計編製好的問卷分送或郵寄給受試者填答,或將受試者集合起來填答稱之。
2、調查表調查:將設計編製好之調查表分送或郵寄給單位、學校或個人填寫稱之。
3、訪問調查:由訪問者親自攜帶問卷或調查表,登門拜訪進行面對面的訪問,由訪問者提問題而被訪者問答,以獲取第一手資料,稱之。

(三)       調查研究的實施步驟:
1、確定調查研究的目的並參閱有關文獻。
2、選取資源及標的母群體。
3、選用或發展蒐集資料的工具及設計研究方法。
4、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樣本。
5、送出問卷與傳達的信函,以進行資料蒐集。
6、從事資料處理,進行分析討論。
7、提出結論建議,報告調查結果。

(四)調查研究的適用情境:
1、描述教育現象、事實、制度及意見反應。
2、適於蒐集大量、意見資料,有助於建立較為普遍的原則。
3、調查結果,可供教育決定和問題解決之參考。

(五)調查研究法的限制:
1、僅能推論間接或可能的關係,無法獲得直接或因果的關係。
2、推論時,受限於社會性、時間性。
3、獲取表面事實資料,不及深入探究內層問題。

二、問題與心得:

在閱讀過國民教育階段教師在教育改革政策下的專業成長需求調查研究---以九年一貫課程及教育鬆綁為例<林生傳  陳慧芬  黃文三>的以問卷調查研究的方式進行研究的內容中,調查研究為一種「一目暸然」的研究論文。在問卷回收時的信效度與訪問調查比較較為不足,是否為此?這樣題目的論文感覺只能討論到較為表面的東西,而不能深入,是否為調查研究法的限制?還是有別的方式可以更加深入?

2011年10月7日 星期五

教育 心理學一


教學雖然沒有太長的時間,但有些事情卻是因為學習而更加明白,昨日的教育心理學課程中,老師所說的「低調班級經營」深深的扣緊了我心中長久以來的疑問。現在擔任科任老師的我,很幸運的可以看到各種不同的班級經營模式。
但也因為看得多,經由比較後,我並不覺得以往我認知中用老師的聲音與氣勢壓過學生的方式是對的!「一定要兇,孩子才會聽嗎?」我想不是這樣子的。教師依自己班級中學生的特質,調整自己的準則與方法,再更用心些,「為什麼老師不在時,學生就大亂?」的疑問必定迎刃而解。
至於「延宕滿足」的部份,大家也許都看過「先別急著吃棉花糖」,但真的做得到嗎?我想這還需「頓悟」,對於學生來,對我來說其實都是一個重大的課題。眼前的慾望如果可以克服,並計畫對自己更長遠的目標,再得到滿足,我想大成功的機會,會高許多。

2011年10月2日 星期日

這~

老爸說
來生
我要當你的女兒
你當我的老爸
因為
我覺得女兒很好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