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1年10月30日 星期日

教育心理學ch3 人格、性別、社會、及道德發展


教育心理學ch3 人格、性別、社會、及道德發展
人格的發展:Erik Erikson艾力克遜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Erikson強調兒童所處的社會環境之重要性(境教),其重點在於健康的自我概念發展,而個體在發展上遇到危機並解決危機時,才能再向前邁進一步,但多數的人無法完全地解決危機,終其一生也許仍在羞怯懷疑中努力。
    其心理社會化發展階段(八大階段),每個階段有一項心理衝突的主題,主要是個體必須適應他所處的社會環境所致。
一、信任與不信任:出生到一歲,最重要的人是母親或主要的撫養者,嬰兒必需培養出對這個世界的信任感。
二、自主行動與羞怯懷疑:一到三歲,重要的是父母應鼓勵幼兒嘗試,及提供給幼兒獨立的機會。過度保護會導致與外界接觸時,產生懷疑與不確定感。
三、自動自發與退縮內疚:三到六歲,兒童開始培養出自主意識,此時他們必須
探索他們是什麼人,這時通當是認同父親的結果,試
著跟父母親一樣。
四、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六到十二歲,兒童就讀國小的年紀,此時對兒童來說,
獲得別人認定自己的身份與認同感是為重要的。能不
能成功的解決此階段的必理衝突,大部份決定於學校
與教師如何回應他們所做的努力。
五、自我認同與角色混淆:青少年時期,強烈的自我意識與模糊的自我概念之間
的衝突。一方面有尋求認同感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如
此做時涉及的困難。
六、友愛親密與孤獨疏離:反應大多數成年人與別人建立起親密關係,成功發展
者能理解愛是無私的。(相對於孤立)
七、生產創造與頹廢遲滯:個體必須負起的責任。(社會、工作、扶養後代)
八、圓滿無憾與悲觀絕望:一方面指面臨死亡的不可避免性,另一方面察覺生命
有其意義。
心得:
Erikson的論點是階段式的,但其實經過自己的思考後發現,在某些心理衝突的方面,可能終生都存在著,例如:尋求自主的需求與維持依賴的惰性之間的衝突,在嬰兒期後還會繼續存在,至少我目前是如此。至於信任別人的需求與不信任的傾向,對於我來說,我也覺得會一輩子存在。
另外在四、氣質的部份,我覺得自己是難養型的嬰兒,且完全被說中是很容易被激怒,(這也是自己的父母親說過的),但幸好自己的父母親用全然的愛與無比的耐心,讓我走到了現在,也可以經由教育的過程,讓自己懂得反思,思考自己的行為,並予以改進。

現場研究(田野調查法)(Field Study)


現場研究(田野調查法)(Field Study)       
    田野調查來自於「文化人類學」、「考古學」的基本研究方法論,泛指所有實際參與現場的調查研究工作,都可以稱為「現場研究」或「田野調查」。
l   田野調查的方式分為
1、          完全參與:
2、       觀察者身份參與:
3、       完全觀察者身份:
4、       隱匿身份的觀察者:
l   質化田野調查的典範
1、          自然論                     4、個案研究與延伸個案法
2、       俗民方法論、             5、制定民族誌
3、       參與式行動研究          6、紮根理論
l   執行質化田野調查
1、          現場預備
2、       質化訪談
3、       焦點團體
4、       觀察紀錄
l   田野調查的優缺點:
1、          瞭解的深度
2、       精確性
3、       主觀性
4、       一般性
二、論文閱讀心得:
論文題目:台北火車站周邊印尼移工的消費空間與文化地景研究
閱讀心得:
    此位研究者使用了田野調查中,觀察者身份的方式,質化訪談與觀察紀錄的方式進行研究,在閱讀過研究者的論文後,了解研究者使用田野調查的意涵,因為量化的問卷研究,易使了解的深度偏於浮泛,且不易深入了解印尼人真實的想法,但通篇文章下來,就有如經由研究者的眼睛,去觀察此主題,由研究者的主觀意識,去描述情況,最後,經由研究者的文筆,了解印尼跨國工作的人們,與菲律賓人個性、生活方式與待遇之不同。田野調查是需要花研究者很多時間與思考脈落去完成一份論文的方法,且重要的是,如何在開始研究時,就思考清楚研究方向與脈落。

2011年10月29日 星期六

平靜就是幸福

陽光徐徐的灑落
金黃的斑斕讓家中的塑膠褪色地板活靈活現了起來
小鳥的吱啾…讓大家感染到牠們的喜悅!
星期日的早晨,在安全的窩,在安適的家中,在自己心靈的安定下,
享受媽咪的愛心早餐、愛心自製茉莉花茶,與自己心中滿滿的幸福感與飽足感
動工了!我的作業…還有兩項沒完成那~~~~呵~待我努力在今天完成了!喝!

2011年10月23日 星期日

比較教育法研習後感


                  比較教育法研習後感    

    比較教育研究法,究竟是一種方法論,還是研究的工具?這是這次研討會下來,讓我最困惑的一點,比較教育法中,讓人動心的層面是為何而戰?為何而比較?這也是洪雯柔老師一開始問我們的一句話。為什麼要比較?比較的目的是什麼?其實,唸了研究所一直到現在,讓我感受最深刻的事,就是腦袋不斷的在動,不斷的在運轉,不斷的在思考,研究,是訓練自己不斷思考的一把鑰匙,帶著我們想得更周全、更深入、更多元。他山之石可攻錯,了解了別的國家、別的文化與自己的不同,並以此借鏡,從各國各方面多面向的了解,更可以反思自身,予以啟發。又或許是比較是否相同,或是相異,而相同點為何是相同的?是因為這樣的方式對大家都是優勢嗎?

    「化熟悉為陌生」making familiar strange, 「化陌生為熟悉」making strange familiar這是比較教育的理想圭臬,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觀意識,有些甚至是潛在的,所以如何客觀,並跳脫自身的框架以進行比較,且比較的意義為何,啟發為何?教授舉了一個很有趣的例子:就我國的教育而言,都是以美國為依歸,然而,就一般的觀念而言,先進國家才值得我們學習嗎?非洲國家值得學習嗎?而我們學習美國的學制是好的嗎?明明場域不同,為什麼要學習美國的教育方式?例如:建構式數學在臺灣提倡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學會思考,也能學會分析與理解,而不只是接受填鴉式的教育,我們的教育部是好意,但往下施行到實際教學現場卻衍生了很多的弊病,與教學上的困難。這也是比較教育研究所關注的部份。

    比較,必需對各國狀況有所了解,才能就分析資訊與data做比較研究與分析。教授並說明了看別的國家時,應打破文化框架,才能深入並客觀的了解自身與他人的異同。比較教育的研究目的其實是為了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但最終是為了世界的改善而努力。然而比較教育也有其限制,以大結構大脈落為前提下,比較教育通常是跨文化、跨國的,用以挑戰你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如果是同一國之內的,通常只能稱作區域研究。

    另外,在比較教育方法的應用上,教授提及要避免「金髮小女孩效應」,「這湯太燙,這湯剛剛好,這湯太冷」因為不是每一個主題,都要分出高下優劣,且因關注的主題往往是跨國的,所以應更加謹慎的入境而隨俗的眼光來看待,心態更不是批評,應是客觀而敏銳的。

    從之前的批判論述分析CDA,到上禮拜六的比較教育,感謝陳麗華教授給予我們機會,參與這樣多元的研習,使我們眼界大開,且讓我明白比較教育的方法,不如我開始時,想得這麼狹隘,比較教育是一種對照,使現況可以更好,且促進反思的一種方式。

    

教育心理學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老師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老師


印象深刻,可能的原因很多種,但當老師在教育心理學課程中提起這句話時,我腦中馬上閃過了我的實習輔導老師的身影。她是啟蒙我走向教師這途,並樂在其中的推手,並且導正了我很多不正確的習慣與態度。一個好的開始,使得我在教職的這條路上,走得動力十足,呵!也可以說趣味橫生吧!她就給予了我一個好的開始,一系列有條理的準則,與一個真真實實的好榜樣。

「學校教的,實際教學上都用不到!」這好像是我們畢業一年後,同學會上同學們瞎扯啖的感想。記得剛從大學畢業時,就要進入實際教學現場擔任一年的實老師,大家想著是要讓自己這一年輕鬆一點,還是辛苦一點學多一些東西時,我已經決定既然要走教職這一途了,當然要學多一些東西才是。所以我就進入了教學的戰國時代。

還記得第一次與老師見面時,她頂著一頭褐色的捲髮,很有氣勢的身高,眼神有光的看著我,並告訴我:「別緊張,好好學,一步一步來,但我的個性很直,有什麼說什麼,別被我嚇到了!希望你能好好的學到些東西。」之後,一個懶散的大學畢業生進入職場,面對了教學現場,才驚覺了自己是多麼的不足,看著自己實習輔導老師的教學,看到了如果班級經營良好,並徹底施行,對於自己與孩子說明的原則說到做到,等上了軌道,是很好的良性循環。當然,我也曾讓老師失望過,因為自己的懶散,有些老師交待的事情都延遲完成,使得接下的事情也跟著延遲,但老師還是耐住了性子,苦口婆心的告訴我該如何做事,才能按步就班的完成目標。

在跟著實習輔導老師的過程中,我看到了身為一位老師的使命感與熱情,也看到了老師班級經營方法運用的良性循環對一個班級的學生在心靈安適上、在學習發展上與同學人際互動上產生的重要潛在的影響。現在的我教學第七年,時間過得好快,我仍記得老師當時給予我的禮物與潛在的影響,真的很感老師的用心與照顧,往後,我也想給予我的學生同樣的感受,給予他們空氣新鮮並流通的環境。謝謝您,老師。

2011年10月21日 星期五

亮亮亮

今天的天氣正好~亮
今天的心情正好~亮亮亮~^^

2011年10月19日 星期三

教育心理學02


教育心理學02                                
第二章 認知、學習及語言技巧的發展
    在認識了三個主要認知發展理論並進行比較之後,就現於教學現場的自身而言,較為認同Vygotsky的理論,認為認知發展是漸進式的,就如同書中畫的斜坡一般,而比較感覺不出是階段性的,因為明顯的感覺到,尤其是男女生於國小階段的差異性更為明顯,男孩子顯然的較女孩子晚熟,(洪蘭的浮萍男孩中提過)認知發展的過程是漸進的,改變非顯而易見,且很認同認知發展是對環境訊息內化所產生的結果。學生們會因對身旁的人感興趣,而從身旁的人進行模仿與學習。
    至於在語言技巧的發展上,目前認教的學校有普通部與雙語部,而雙語部的教學方式,也曾一度讓家長與教師們產生質疑,但事實証明,學生在一二年級時,是真的很辛苦,但到了三四年級之後,明顯的感覺出來,他們的英語程度已跟上國外小孩順口的程度,這是令人驚奇的部份,我想這也是因為學校的教學方式是以學生的第一母語為基礎,在沒有減少國語文教學的情況下(與普通部的國語文程度要求相同),進行雙語環境的營造,使得孩子順利學習第二語言的能力,但也同時使孩子的求學過程壓力增加就是了!

一點點感觸關於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和平近況

        無法選擇你的出生,無法改變你的國籍,但可以藉由方法改變你的態度,
昨天都會區的課程,陳麗華老師請了一位以色列的教授 Ruth Bar-Sinai來為我們演講,雖然全程都是用英文演說,但我很努力的試著去了解她想表達的意思,拚命的找我認識的關鍵字。可以藉由上研究上的課程了解平時不會深入關注的課題,是件很幸福的事情。
       
         對於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人而言,衝突是他們每天呼吸到的,真切的生活,他們無法逃避,只能選擇如何去面對這樣的環境,這樣子的人民們,如果不是很有想法的去改變現況,那其他的人民們是如何過生活的呢?在Ruth教授的課程中,同學們是來自於不同的兩條平行線,他們在老師的課程中成為了朋友,但,對他們而言,回到了現實的生活中,他們的朋友就面臨了很大的衝擊與挑戰。他們無法在國內平心靜氣的陳述這件事情,只能在抽離的情況下,拋開身世背景包袱,才能面對自己,將自己剖析,療傷~我想我們很幸福,雖然,台灣的政治立場也十分不明確,但,至少我們有安全的環境讓我們能安身立命。

2011年10月16日 星期日

都會區課程與教學議題研究讀書筆記與心得


都會區課程與教學議題研究讀書筆記與心得                100.10.13
主題:和平教育概念與議題                            

   「和平」是個人心中的理想,還是普羅大眾的希冀?和平教育之核心價值如合作、非暴力、寬容、平權與現今推行的品德教育與人格形成教育息息相關。站在教育現場第一線的教師,應該帶給學生的是一個如何的環境?應該營造怎麼樣的氛微?可以藉由什麼樣的和平教育課程給予孩子主學習、副學習與輔學習?這是我們的功課與思考的課題。

在過去,教師扮演著啟蒙者的角色,傳授知識並引導學生朝向真理,但在實際做法上,教師往往成為「正確」知識與「唯一」真理的決定者與宣揚者,而學生面對代表「正確」與「唯一」的權威時,學習的方式自然傾向於模仿、服從與追求所謂「正確」且常常是「唯一」的答案。這一段摘自「建構一個和平教育的文化」,過去,「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教師的話語就是聖旨。

而今日的社會,因為多元的刺激,加上父母社經地位的提高,教師們常常接受很多的質疑,但也催促著現場的教師們不斷的進步與成長,以前的教學是以教定學,但現今的教育應是以學定教,教師們身處在教育的這塊環境中,難免會受既有的教條影響,例如:僅求符合標準答案,而從不挑戰權威的學生則受到獎賞、班際比賽時,班班彼此為敵,考試時,人人彼此為敵;贏則尖叫跳躍,輸則抱頭痛哭。但教師若可以運用一些教學方式,例如以學習能力較快的同學教導學習能力較低落的同學,或者贏的班級教授輸的班級一些方式與訓練方式,我想合作學習的方法,應是學生在團體中應習得的基本能力,且終身受用無窮。

今天在站導護時,遇到一位就讀五年級雙胞胎的家長,與她聊天時,她提到她的孩子在私校的求學過程中,究竟要不要要求她的孩子社會、自然科的成績,也擔心她的孩子因壓力太大而長不高,並抱怨與另一半的教養理念不同之困擾,在私校的學習環境中,雖給予很多的資源與多元學習,但卻也同時給予在學中的孩子很多的壓力,成績掛帥,是家長們的篤定,因為台灣文化中的「成績要好」,決定了人生中的很多層面,於是,家長們求好心切的心情,與心疼孩子睡不飽,不開心的心情不斷的拔河。

仔細思考,未來的世界,我們應給予孩子們的是什麼樣的能力?是考得好的能力,還是活得好的能力?我想這答案很清楚。「國際二十一世紀的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之中,學會共生相處(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是新世紀教育的四大主軸之一。學會共生相處,正是和平教育的重要內涵。然而和平教育,什麼叫做和平教育?教師擁有正確的觀念,給予學生活化的教學,培養學生主動、合作與解決問題與情緒管理的能力,TEAM together everyone achieve more~

華德福教育演講後感


華德福教育演講後感      
主講人:臺中教育大學 陳啟明教授
                新竹教育大學 成虹飛教授
 


       「教室裡一定要有什麼?」這是成虹飛教授開門見山第一句詢問同學們的話,聽著不同年紀、不同工作背景的同學們直覺所回答出來的答案,果真人有百百種,我認為什麼重要,就會覺得教室裡一定要有什麼?不同的教師,因理念不同,而擁有不同的教室氣氛。
                                                                  華德福的理念
在華德福教育中充滿著大量的歌聲,提倡自然和天然的環境,使孩子的成長更豐富和貼近人性,且認為教育是一個可以滋養生命的地方。
                                                          華德福的起源
二十世紀初,許多對教育現況產生懷疑,並對教育有理想的人,開始懷疑傳統的教育方式是否能夠解決當時的文化困境及因應社會遽變,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位斯徒加特 (Stuggart 德國工業城)的企業家邀請哲學家兼科學家的斯泰納(rudolfSteiner)協助建立一所學校,並約聘一群老師開始籌備課程。這所學校原是那位企業家為華德福(Waldorf)工廠員工子弟所建立的學校,因此稱之為『華德福學校』,後來成為全世界六百多所華德福學校 (Waldorf School)之母。
至於協助企業家建立華德福學校的魯道夫.斯泰納(rudolf Steiner)是奧地利人,生於1861年,卒於1925年。他以人類學、發展心理學及生理學為基礎,創立了『人智學』(Anthroposophy),主張以人為出發的教育,注重其全面發展,主張《教育為藝術》、《教育透過藝術》,幫助兒童、青少年『發現自我』以『完成自我』。
華德福教育學制與課程
華德福教育學強調個別落實及開展個性潛能,因此,1-12 年級學生並無留級措施,也不重視同儕之競爭。其課程設計理念是以身、心、靈平衡發展為宗旨,課程強調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及藝術課程。其中「優律思美」(Eurythmie)課程是1-12 年級所有學生必修課程。此課程乃是根據斯代納的和諧全人理念而發展出的藝術與律動。

心得感想
「教育」其實不只是給予付出,實為得到充滿的內心。
這是我在教學這一塊上的心得與感想。在華德福的教育中,教師是最重要的,全然專注觀察人類生命的本質,且真正了解人的本質時,這種光采必會散發在我們臉上,此時,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
華德福教育,其實也可以視為是個人心中教育的理想。就如教授一開始說的:我認為什麼重要,就會覺得教室裡一定要有什麼?教師可以說是教室裡的國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是以學定教,而不是以教定學,因材施教,實為古老的語彙,但卻是最為重要的一環,教師應擁有彈性的心智與教學模式,以對症下藥。
看似簡單的言論,卻是需要老師自己的體悟才有可能轉變自己的教學模式。一直以來,從我們當學生的時候,就是以教定學的過程,教師導向的教學模式,會造成一些班級中的孩子習得無助,與適應不良,從教學之初,是否就應了解教育是為了讓孩子能順利與開心的習得應學會的知識呢?
    華德福教育中,很強調要教師每天冥想,傾聽自己(並想學生的臉孔)這與孔子:「吾日三省吾身」是相關連的,身為一個班級的導師,對外不應與社會脫節,對內應時時反省自身。身教、言教、境教,這三者缺一不可,卻又都是教師本身可以掌握,並給予學生的精華。

    教育是國家建國之大業,教育是教學者付出理想的一塊福田,很慶幸自己能有機會了解多元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方式,並經由教學者自身的蘊釀、發酵,並在現有不可改變的體制下,給予孩子更溫暖的學習環境,更安全、更動態活潑的學習方式。共勉之。

2011年10月15日 星期六

教育研究法(論述研空)


    論述分析法 

一、論述分析法的意義
論述是由特定的社會體制所生產出來的語言陳述,而意識形態便是透過這種語言陳述來散播流傳,目的在於分析來自不同來源之談話與文本(texts)。
一般認為論述研究一部份源自社會建構論(social constructionism),其對我們可能視為理所當然的每件事都提出質疑:我們的認同、實踐、知識以及理解。其特色為:

(一)對於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知識與理解持批判立場。
(二)我們對於世界的知識同時受到特定的歷史與文化所影響。
(三)此一知識乃由不同的社會過程創造、維繫與創新。
(四)我們的知識與行動緊密相關,並且反身性地彼此影響

二、主要特色
(一)是一個跨學科領域的研究取徑,其理論預設及方法可以對媒體訊息的結構進行更加明顯化、系統化的瞭解作用。
(二)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不以「科學」、「客觀」的假面來自欺欺人,較強調自我反思,似乎也可以是讓社會研究成為批判的實踐(實務)的一條途徑。
(三)其焦點在於選擇以某種方式描述某件事時,特定的身份、實踐、知識或意義是如何因此產生。

三、步驟
1.詢問不同的問題   2.逐字稿(transcript)   3.懷疑態度      4.譯碼        5.分析敘述

三、論述分析法的優點
論述分析的分析範固不受限於「文本」本身,論述分析因此也就更有發揮的空間。
論述分析是一個跨學科領域的研究取徑,其理論預設及方法可以對媒體訊息的結構進行更加明顯化、系統化的瞭解作用。

四、論述分析法的缺點
論述分析的研究,礙於論述分析本身不是可以一步一步清楚交代步驟的食譜式 (recipe-type) 研究方法或技術,所以一般的經驗研究都未能在行文當中交代分析之過程,以致其主觀、憑直覺之詮釋分析,常引來公訐與責難。在研究之中缺乏方法論的說明,這似乎已成為論述分析常見之缺陷。

五、心得與省思:從後殖民觀點分析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中「全球關聯」內容
    在閱讀過論述分析相關的資料之後,這種研究方法看似一種從既有文本去反思與發想的研究法,似乎較沒有創新的精神,但卻是一種「反省」的好工具。從後殖民觀點分析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中「全球關聯」內容的閱讀中,我覺得論述分析的研究法是對我自己較容易發揮的一種工具。因為就既有的文本進行比較、分析、加以提問,並澄清,最後加以總結的方式,我想不論是寫論文還是人生中的議題,都是必需的。

教育研究法(調查研究)


               教育研究法(課程與教學取向)01                  

]主題:調查研究     
          
一、閱讀摘要:
研究是以合於系統的、客觀的科學程序,以及反省的、邏輯的哲學精神之探究活動,並藉以改進現況以求進步的歷程。

(一)意義:指研究者採用問卷訪問觀察的技術,對母群體或母群體所抽選出來的樣本,蒐集所需資料,從事探求有關社會學變項心理學變項上的現況或諸變項之間關係的一種研究法

(二)調查研究的種類:
1、問卷調查:將設計編製好的問卷分送或郵寄給受試者填答,或將受試者集合起來填答稱之。
2、調查表調查:將設計編製好之調查表分送或郵寄給單位、學校或個人填寫稱之。
3、訪問調查:由訪問者親自攜帶問卷或調查表,登門拜訪進行面對面的訪問,由訪問者提問題而被訪者問答,以獲取第一手資料,稱之。

(三)       調查研究的實施步驟:
1、確定調查研究的目的並參閱有關文獻。
2、選取資源及標的母群體。
3、選用或發展蒐集資料的工具及設計研究方法。
4、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樣本。
5、送出問卷與傳達的信函,以進行資料蒐集。
6、從事資料處理,進行分析討論。
7、提出結論建議,報告調查結果。

(四)調查研究的適用情境:
1、描述教育現象、事實、制度及意見反應。
2、適於蒐集大量、意見資料,有助於建立較為普遍的原則。
3、調查結果,可供教育決定和問題解決之參考。

(五)調查研究法的限制:
1、僅能推論間接或可能的關係,無法獲得直接或因果的關係。
2、推論時,受限於社會性、時間性。
3、獲取表面事實資料,不及深入探究內層問題。

二、問題與心得:

在閱讀過國民教育階段教師在教育改革政策下的專業成長需求調查研究---以九年一貫課程及教育鬆綁為例<林生傳  陳慧芬  黃文三>的以問卷調查研究的方式進行研究的內容中,調查研究為一種「一目暸然」的研究論文。在問卷回收時的信效度與訪問調查比較較為不足,是否為此?這樣題目的論文感覺只能討論到較為表面的東西,而不能深入,是否為調查研究法的限制?還是有別的方式可以更加深入?